在這個年代,汽車材料的取得可以說是相當便利。
那怕是對岸的、甚至美國、只要有錢,通通都可以送到你手上。
也因此,一些高單價的商品車主都會"自備"前來更換。
只是、、運氣好,換上去後問題解決、省下些銀子。
運氣不好,換上去後、問題沒解決、售後服務又麻煩、還花更多銀子。
如圖,車子自行買來的含氧感知器,尋求代工安裝。
沒想到安裝後,隔不到一天,故障燈就亮起來了。
經過檢查之後,確定是本身的含氧感知器有問題所造成。
感知器本身竟然與加熱線絲有導通。
而原車拆下來的感知器,本身與加熱線絲是不導通的。
當初只是含氧本身的加熱線絲斷路,後來車主自行上網購買元件。
安裝後,加熱線絲的故障碼沒有了,但是卻衍生出其他一個故障碼。
經過很長時間的查修後才發現含氧本身導通的問題。
就這樣拆拆裝裝、查修等、最後還是多花了很多的冤枉錢。
或許在各位來看,可能只是個"個案"而已。
不過我們每天接觸"汽車材料"、發現這並非"個案"。
近幾年發現新品電子零件的不良率偏高。
往往一個發電機、啟動馬達、10台可能會有2~3台需要重新再換一顆。
對於自備零件、我們並不反對。
拆裝一次就是一次的工資。
哪怕是原廠領出來的"零件",也都有可能是"有問題"的。
畢竟事情沒有絕對。
"陰溝裡翻船",在修車這領域中、似乎是存在的。
我的一點小聲音
5000公里保養還是10000公里保養,是很多人的疑惑。
但就我維修的經驗來看,個人覺得按引擎發動小時來計算是最合理的。
同樣是五千公里保養,但是有些引擎很快就開始漏油滲油。
有些漏下來的機油超級黑、又黏稠。
本人的小車是台日產國產車。
6年左右的車齡,里程數約26萬。
使用的機油也是店內的機油而已,至今一點滲油都沒有。
我也是4~5000公里左右更換機油一次。
之前保養過一台里程高達40萬公里的計程車。
也是一點滲漏油都沒有。
詢問一些高里程而沒有滲漏油的車主用車狀況。
主要都是行駛高速公路居多,且很少怠速運轉。
粗估統計這些運轉小時約在150~180小時上下左右。
至少本人的5000公里達成,引擎運轉小時才100小時上下。
當然這沒有經過專業的統計。
只能說勤保養、勤換油、對引擎本身來說還是比較好的。